往年,對于南樂縣元村鎮古寺郎村村民王海報來說,挖胡蘿卜就像拆盲盒,總擔心長成“歪瓜裂棗”,賣不上價錢。今年則不同,還沒收獲,王海報心里就有底了,“絕對穩賺啦?!?br> 王海報的底氣來自于科技賦能。12月7日,在古寺郎胡蘿卜高質量發展論壇上,來自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向當地農戶傳授胡蘿卜種植的科技密碼,千年胡蘿卜正在煥發新生機。
據史料記載,約十三世紀,胡蘿卜沿著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我國,相傳古寺郎地區是中國本土胡蘿卜的發源地。作為地道農家種,古寺郎胡蘿卜有著上千年歷史,也是全國唯一的胡蘿卜類地理標志產品。它身上有兩大“獨門絕技”:一是遇水落色,切絲后水洗,水被染紅,蘿卜絲盛盤后先是紅色稍退,不一會兒則變得更紅;二是做米飯時溫鍋下丁,蘿卜丁黏米黏湯,與眾不同。
由于種植胡蘿卜主要是多年來農戶自留種,連作連種,導致品種退化,畸形率高,產量和品質受到不小影響。因為效益跟不上,愿意種植胡蘿卜的村民越來越少,最少時,全村胡蘿卜種植面積僅剩幾百畝。
“這么有特色的農家種,丟掉就太可惜了?!痹趯嵉卣{研之后,省農科院和當地政府一拍即合,通過省農科院與南樂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項目,扶持古寺郎胡蘿卜產業朝著標準化、綠色化、品牌化方向發展。
在哪種?從散種到規?;N植。元村鎮提出“以胡蘿卜帶動鄉村振興,以特產夯實餐桌產業”的鄉村發展思路,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建成古寺郎胡蘿卜基地5000畝,進行規范化、標準化管理。當地村民入股后,每年都可享有收益。
如何種?從盲目種植到技術全配套。從去年開始,省農科院示范推廣一系列胡蘿卜種植新技術。由于種植戶普遍缺乏預防意識,病蟲害不能及時防治,常導致胡蘿卜分叉、畸形,外觀不佳,推廣病蟲害以防代治技術,降低后期病蟲害發生率;采用起壟繩播種植和壟上滴灌技術,通過提純復壯,保證品種純度,從源頭確保產量和品質;推廣胡蘿卜周年種植技術,實現優質產品全年供應。
怎樣延伸?從賣蘿卜到賣產品。在胡蘿卜標準化種植的基礎上,元村鎮大力發展胡蘿卜保鮮、胡蘿卜汁加工、胡蘿卜掛面等產業鏈條,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。隨著古寺郎胡蘿卜的知名度越來越高,不少返鄉創業者參與進來,凍干粉、代餐粉等產品生產線啟動,以胡蘿卜為主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。
今年10月,南樂縣元村鎮古寺郎村(胡蘿卜)入選第十一批全國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鎮,古寺郎胡蘿卜成為推動鄉村振興、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塊金字招牌。
眼下,古寺郎胡蘿卜進入豐收季。在成千畝的胡蘿卜基地里,王海報動作嫻熟地將一棵棵胡蘿卜拔出來,“你瞅,俺這胡蘿卜跟一個模子里刻出來似的,大小均勻一致,產量還高?!痹谝慌排偶t彤彤胡蘿卜的映襯下,元村鎮鄉村振興之路“別樣紅”。